孩子成长关键几年,养成这四种能力,未来人生才会“开挂”
新高考,
减负还是新一轮焦虑多米诺?
对于我们来说,高考似乎是人生走也走不出的魔咒。好不容易当年自己熬过了这场命运攸关的试炼,等有了孩子,全家又重新困入这座围城。尽管教育部门下达一道又一道“减负令”,压在家长身上的千斤巨担,却还是有增无减。
今年的最新焦虑,来自最新的一次高考改革。今年是高考综合改革第二轮试点。8月23日,北京市教委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,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,学生可在六门学习科目(政治、历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)中自选三门,进行等级性考试,从而计入高考成绩。
而外语早在去年就在浙江、上海两地率先实行“一年两考”。2019年,本科生招生录取总成绩,将由语文、数学、外语三门统考成绩,外加三门自选等级性考试成绩构成。
从出发点讲,这次改革目的,确实扩大了学生选择权,让16岁的高中生就可以自主挑选喜爱或擅长的科目来学习和考试;又能促进学生文科思维能力和理科思维能力的融合碰撞,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思维。
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,却可能带来如下结果:实行3+3考试后,进入高一,实际已经开始高考冲刺,学校为了赶考试进度,会把大部分课程都压缩在高一这一年学完;为了赢得更多学习时间,学生可能选择在高一就把外语考掉,意味着初中三年都在准备外语高考。
像这样压力逐年下探和提前,正是中国教育最常见的怪圈——一方面强调给学生“减负”,一方面想要跟上应试教育的节奏,又不得不一再超前学习。
今年教育部还下文严令禁止幼儿园“小学化”,可学前班却变得越发供不应求,有些知名的学前班甚至要提前一年报名占位。三四岁孩子的家长,已经见面三句不离语数外课外辅导班。
有些家长心里明明知道这么小的孩子,所谓会做20以内加减法,大部分情况无非是“背熟”,与真正的数学思维并无关系,甚至还对发展数学思维有害无益;同理,认识几百上千汉字、会背诵古诗词,并不代表阅读理解能力的快步发展。
被应试教育绑架的中国家长,一方面内心排斥这样延续了几代人的“题海战术”教育模式,一方面又苦于找不到别的出路。毕竟,有条件从小送孩子去国际学校,甚至去国外上学的家庭,并非主流。何况,国际学校会不会把孩子培养成说不好母语、不认同母国文化的“外国人”,也是让很多对国际化抱持反思态度的家长,内心忐忑的一方面。
作为进退维谷的中国爸妈,
我们该不该踏上这样一艘疯狂快船?
看完上面的状况,你可能会觉得教育问题越发头疼了。这就是进退维谷的我们:要想孩子跟得上同龄人的学习水平,不仅靠“学”,还得靠“塾”。我们疯狂花钱,孩子无奈受罪。爸妈们总会说:“其实有选择的话,谁愿意让孩子这么长大呢?那些超越本身需要的技能开发、玩乐时间无限的压榨,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不对劲,但……我们又有什么选择呢?
为了不掉队,无论是爸妈,还是孩子,只能跟随这个逻辑和路径走,然而我们最大限度的精力都只够将将拿来做个“普通人”。
不要着急,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种焦虑背后的认知误区:我们总认为顺利做到幼升小+小升初+高考成功踏上一本线,就=成功找到好工作,走上幸福人生。这也是我们的爸爸妈妈那辈人教给我们的思路。
但是这个等式究竟对不对呢?相信我们不必再多加分析,也知道这其中还存在许许多多的变量,导致这个等式不成立。那我们为什么还不可避免的要这么想呢?
从这个等式中,我们可以拆解出,大家作为爸爸妈妈的心里需求。
我们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分成几个层面:近未来、中未来和远未来。
近未来,就是希望孩子上哪个小学,担忧“幼升小”能不能顺利衔接,上小学一年级能不能跟得上,这种时候,就会非常担忧日常生活里的一些教育。
中未来,就是考虑孩子到底在哪里参加高考,是在中国高考,或者美国高考,能上哪个大学,开始担心18年以后的事。因为不同的高考录取方式和考察内容,也意味着要给孩子选择哪一类型的学校和教育体系。
远未来,就是考虑未来时代是怎么样,当二三十年以后孩子长大成人、步入社会、成家立业时,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。
爸爸妈妈有没有发现?近未来、中未来的成功规划,并不等于远未来的平安实现,因为这其中,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是时代的变迁。工作的需求也很大程度上受到时代特征的影响。抓住未来趋势,才能使教育立于不败之地。
停止用上一辈的思想,
教育当下的人该怎么迎接20年后的未来。
《人类简史》的作者尤瓦尔·赫拉利在他的新作《今日简史》里这样写道:今天出生的婴儿,到2050年就是三十出头,他可能到2100年还活着,甚至到了22世纪还是个积极的公民。我们到底该教这个婴儿什么,才能帮助他在2050年或者22世纪的世界里存活,甚至大展身手?他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才能找到工作?才能过得幸福?
这个问题,比一个学前班、一次考试成绩、一年认识多少字,都重要得多。当今天的孩子,二十年后的大人,他们要生活在一个我们今天无法确定的世界,什么才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领?
思考这个问题,我们不妨回溯一下我们小的时候。那个年代我们的父母辈十分相信“一技之长”这几个字。最被标榜的是个人能力,以及各种技能的培养,所以我们的童年总是在和“别人家的孩子”比较中度过。学琴、学英语、学下棋……上学以后比的成绩也是拿具体的数字说话。
然而,等我们从大学毕业后,却发现,当初成绩好的同学,不一定是发展最顺利的,也不一定是生活最幸福的。
时代在变化,社会对人才的挑选,已经不再是技能为王。
而真正踏上社会后,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:我们这一辈接受到的教育观念早已过时,我们练就的这些本事确实把我们打造成了有一技之长的人,但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和别人的关系而存在。于是,职场中,是否能和别人合作,懂不懂得利用身边的资源……这一切都成了当初PK成绩时被忽略掉的重要问题。
那么,未来已来,你是否已经看到了未来所需的最珍贵的能力,早已经不是具体的个人技能和分数?
时间在变,20年后,用 “旧时代”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,要面对一个与今天完全不同的未来。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,世界在不断联通,人工智能越发先进,技能型工种在逐渐被取代;同时,专才更多聚集在研究型工作,而具有跨界能力的通才则随着职场需求变得越来越珍贵。
这时候,孩子的能力属性属于新时代还是旧时代,将决定他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,影响他未来三四十年的命运。
那么未来什么能力才是有竞争力、不可替代的呢?以下四种能力,作为爸爸妈妈的我们应该划下重点:
1
宏观思维
让孩子看得再远一些,想得再大一点,以思想引领行动。希望他们不仅具备优秀技能,更能着眼于宏观或大局去选择方向,让优秀技能得到智慧的指引。
2
国际视野
让孩子理解世界、理解古今,具备思考人类问题的意识,做好准备未来走入国际舞台,让中国思考照亮整个人类文明。
3
问题思维
让孩子了解真实世界的图景,理解当前社会和未来世界的科技、文明与困境,学会思考问题。通过未来反推现在,通过对真实职业的理解,制订个人成长计划。
4
跨界联系
让孩子能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出发,超越学科界限,多角度理解事物,具有多方位联结、以小见大的洞察力,能将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与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,理论结合实际,活学活用,解决问题。
父母的想象力是孩子的上限
若看不到远方,就不可能走到远方
如果我们认同“软实力”的培养,那么我们此刻又能为孩子做哪些准备呢?上述适应未来社会最重要的四点能力,我们又该怎样培养孩子去掌握呢?
关于这个问题,景芳与几位教育领域的专家,以及她创立的童行学院团队根据一系列研究,把最深的思考,全部放进了一部亲子家教新书:《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:抓住0-7岁关键期培养一生的优势》中。
景芳以她作为科幻作家对未来的前瞻思维,和作为经济学家对社会的分析与洞见,以及身为人母对孩子的敏锐和关爱,携手科普启蒙达人、浙江大学教授、科学家奶爸王立铭,中国儿童哲学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刘琼,还有“童行学院”的几位教育研究老师:儿童语言及认知发展专家吕丽莹、科学课老师范以文、深度跨领域学习研究者李嘉文,潜心研究真正能帮助家庭和儿童面向未来,获得适应未来世界核心素养的教育。
在这个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,本书从人工智能时代应该如何学习谈起,涵盖5大未来世界需要的能力——大脑力、学习力、科学力、思考力和软实力,30个颠覆传统认知的革命性策略,80条避免中国式焦虑的育儿锦囊,帮助父母在孩子0-7岁成长关键期,全面打好基础,当孩子长大、成年,无论面对怎样多变的环境,都能游刃有余。
通过阅读本书,你将获得的:
1. 了解儿童大脑发育特点,用新近科研成果培养未来世界看重的能力。
未来最需要的三类能力:与人工智能相处的能力、与人相处的能力、超越人工智能的能力。
孩子的小数据学习vs. 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学习,珍惜人类天生强大的“模式提取”思考方式。
依恋学习是人类学习过程最奇妙的方式,选择“依恋对象”,相当于选择一套信念模型。
……
2. 全面解决数学学习障碍、“幼升小”焦虑、性格培养困难等家长最头痛的问题。
数学塑造的是孩子头脑中看事物的方式,缺少数学感知的人看事物是乱糟糟一片。
要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,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,那就是关注可理解性输入。
孩子“幼升小”的焦虑,不在于智力发育,而是来自对书面符号系统的不熟悉。
……
3. 顺应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新型社会,帮助孩子从小养成科学思维能力。
科学“技能”最直观,但反而最没必要专门去学,因为它们的迭代速度实在太快了。
科学“知识”最容易被重视,但更要去了解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,到底对不对。
科学的“方法论”是一整套认识世界的方法论,也就是人人都该掌握的科学思维。
……
4. 培养软实力,塑造内心充盈、高情商,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幸福成长的孩子。
软实力,正是帮助孩子应对外部压力的重要力量,帮助孩子更好地接纳和构建自我。
一个人向外的软实力真的很重要:观察感知能力,换位思考和同理心,以及好的判断能力。
成功,只能影响我们幸福感的10%,剩下50%基因决定,另外40%是我们的心理决定。
……
这本书适合:
孩子0-7岁,对升学问题有些焦虑的你;
相信未来在不断变化的你;
希望把孩子培养成符合未来时代需要人才的你;
相信软实力重要性的你。
《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》共351页,精装32开,原价59元;正在当当网独家预售,预售期间售价44.20元,包邮。
现在下单可以抢到景芳的独家限量签名版哟!限量珍藏,先到先得。
扫描下方二维码,或者点击阅读原文,即可购买。👇
开卷有益,希望你从“苦苦盲从”的跟随模式中跳出来,站在更高、更宏观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教育,在阅读这本凝结了前瞻性和深度思考的好书的过程中,获得前所未有的豁然开朗。
关于作者
郝景芳:儿童通识教育品牌童行学院创始人
作家、经济学研究员
2018年世界青年领袖
第 74 届世界科幻大会「雨果奖」得主
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
王立铭:浙江大学教授,神经生物学家、科普作家
刘琼:儿童哲思专家,中国儿童哲学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
吕丽莹:儿童语言及认知发展专家,多年幼儿教育从业经验
李嘉文:终身学习实践者,深度跨领域学习研究者,中山大学心理学硕士
范以文:科学课老师,擅长科学创新教学实践,中科大物理学专业
点击视频 ↑ 听郝景芳对孩子未来能力的看法
关于童行学院
由郝景芳创立的童行学院,从创办第一天开始,就带着这样的使命和愿望: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从广阔、真实的世界舞台出发,带着思考走入日常学习。
视野与志愿会增强和提升孩子的责任感和学习兴趣,让他们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,理解学校的学习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,而是为了应对人生;让他们理解人类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,主动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与使命,从而使学习和成长获得内在激情。
我们希望孩子能真正仰望星空、脚踏实地。
扫描二维码↓关注我们
系统性通识教育
长按关注一起童行
拓展阅读
教研团队部分好文
点击阅读原文👇获取由郝景芳领衔编辑的“家长赋能指南”,帮助父母在孩子0-7岁成长关键期,全面打好基础,赢在未来。